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4年第24期
编号:13122602
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支架在下肢骨折中的效果对比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15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24期
     平均(43.8±7.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或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且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以骨折部位为中心向前外侧做弧形切口。

    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将创面的异物清除干净,以便于更清晰的显示血管及神经部位,骨折部位复位、固定,在骨折远端和近端各钻一个骨孔,在下肢骨折部位准确放置外固定支架,保证支架主体距离皮肤约1~1.5cm范围,将螺钉拧入,安装好外固定支架,各个螺丝均确定拧紧后将切口关闭。

    研究组: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手术过程中对骨折部位进行牵引复位后扩髓,术中髓内钉的长度及直径的选择均参考术前CT影像资料,将选择好的髓内钉相邻型号也准备好备用,以防止骨折后髓内腔发生变化或髓内腔的情况无法通过影像学资料真实的反映。牢靠固定髓内钉与连接器,锁钉在瞄准器下安放后将切口关闭,手术过程常规无菌处理。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

    1.3 疗效标准

    将本次治疗的临床效果按照Johner-Wruhs评价方法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其中治疗后骨折部位达坚固愈合,关节活动恢复正常且可以对抗力量,能够正常走路,无疼痛感及成角畸形,短缩程度在5mm以内,旋转角度在5°以下,无并发症(神经、血管损伤等)发生为优;骨折部位达坚固愈合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55 字符